澠池地處秦嶺東西復(fù)雜構(gòu)造帶中,位于秦嶺山脈緯向構(gòu)造帶東端北分支——崤山一個向斜上。向斜軸在南大嶺一帶,軸向近似東南,不對稱。全縣大部分地區(qū)處于向斜之北面。地層由老而新、由北向南排列。位置處于華北陸臺之南部,屬華北斷塊區(qū)的太行斷塊,在崤山一帶有斷裂地層,且基巖出露。在侏羅紀末期,受燕山運動影響,地層上折皺強烈、斷裂發(fā)育,斷裂以小斷裂和不明性質(zhì)斷裂為主,個別地層中有巖漿侵入。出露地層有:震旦系石英砂巖,寒武系灰?guī)r、頁巖,奧陶系白云質(zhì)灰?guī)r,石炭系灰?guī)r、砂巖,二疊系、三疊系的砂巖、頁巖。地質(zhì)總的特點是,構(gòu)造復(fù)雜、斷層極多。較大的斷層有44處,主要有龍鼻斷層、扣門斷層、焦槐斷層、坡頭斷層、義溝斷層、東山斷層等。
澠池地質(zhì)方面受新構(gòu)造運動影響,形成近似東西走向的拱曲隆起和活動斷裂,屬鄂豫地震帶外地區(qū),為地震高發(fā)區(qū)。澠池地震危險程度為5級(六度),但強震較少,震級一般小于5.5級,頻率也較低。
澠池地處黃河流域,地貌屬淺山丘陵類型,海拔200——1500米不等,平均海拔505.8米。北部是以秦嶺余脈東崤山為主體的中低山區(qū)(韶山區(qū),海拔800——1500米),以韶山林牧區(qū)為主,占全縣總面積的52.5%;南部是以西崤山(即南大嶺)為主體的丘陵川區(qū)(海拔400——700米),中部為一個向中間傾斜的槽形盆地(澗川區(qū)),包括澗河川和洪陽河川(海拔700——300米)。丘陵川區(qū)含澗河糧煙區(qū)(占全縣總面積的24.5%)和南大嶺糧油煙區(qū)(占全縣總面積的21.8%)兩部分;北部黃河谷地,海拔在200——250米,南高北低,呈階梯狀分布。占全縣總面積的1.2%。黃河小浪底工程移民時,全部被淹沒。
全縣地勢,自南向北依次為梁前斜地、梁地、河谷盆地、山前斜地、低山丘陵、黃河階地。截至2000年底,小浪底水庫蓄水后,235米高程以下黃河階地全被淹沒。
山谷河流。澠池山區(qū)屬秦嶺余脈的崤山段(嵚崟山),有大山約87座,山頭2270個。主要分南北兩干:南干西崤山(南大嶺),自陜縣火石山(亦名谷陽山、谷城山)入界,東西走向,以土山丘嶺為主,面積約300平方公里,山頭主要有熊耳山(在澠、陜界)、龜山(呂祖廟山)等;北干東崤山自陜縣馬頭山入界,東西走向,以中低山區(qū)為主,主峰韶山,海拔1463.2米。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還有:位于段村鄉(xiāng)的尖山、筆架山、黃頂山、香爐山、關(guān)爺山、書山、羊園山,位于坡頭鄉(xiāng)的三架山、雙栗樹、五朵山、萬古山、鏊山(雷公山),位于仁村鄉(xiāng)的方山、轎頂山、寺大頂、木蘭山,位于西陽鄉(xiāng)的天壇山,位于南村鄉(xiāng)的岱嵋山等,海拔1000米以下的主要山峰有:馬頭山、扣門山(羊耳山)、廣陽山(澠池山)、桓王山(鳳凰山)、青山、鹿抬頭山、鳳凰山(洪山)等。全縣主要山谷有金燈河谷、澗口河谷(含瓦廟溝)、石門溝、佛爺溝和柏隆溝等。